温州沿海产业带建设

【来源】:[温州日报]【作者】:[]【更新时间】:[2010-07-21]【浏览量】:[825]

  编者按:今年是全面推进沿海产业带建设的关键之年。3月27日,在全市沿海产业带建设推进大会上,沿海县(市、区)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与市政府签下“军令状”。半年已过,北起乐清南塘、南至苍南霞关的沿海产业带上,一派如火如荼的建设场面。与此同时,新近出炉的《“温州沿海产业带建设发展战略”总报告》,更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发展思路。记者近日前往各地采访,了解建设成绩、探寻发展内涵、审视存在问题。今起刊发“沿海产业带建设年中报告”,以飨读者。
  年均“亩产值”超过1000万元――近日成功挂牌出让的民科基地丁山垦区4个工业地块,即将展现出傲人的“含金量”。
  落地的4个产业项目,均具备产业链带动能力。温州丰迪接插件有限公司,有望问鼎“亩产值”超2000万元的年度记录;浙江人驰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拥有国家火炬计划的高科技支撑力;浙江富控电气有限公司和浙江富控电梯有限公司,更是世界500强富士集团的下属控股企业。
  现在,沿海产业带这条“黄金海岸线”,已开始展露未来产业集聚提升、城市创新发展的龙头之姿。1至6月份,沿海产业带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80.1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40.08%。
  今年的重头戏之一,将放量推出土地共计9000亩,并完成1万亩建设用海项目验收,为明年储备“土地银行”。这片片土地“宝藏”里,不仅藏着经济升级的核心动力,更将成就一座现代化产业新城。
  土地增量,激发区域经济内生动力
  “上半年开发区已成功推出11个工业地块,另有19个工业地块将于近期推出。”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以土地增量重构温州这块民营经济热土,沿海产业带正集聚起一批批优质、高新的大项目,激发区域经济的内生动力。1至6月份,沿海产业带已完成土地挂牌618.93亩,尤其突出的是,上半年已引进重大产业项目19个,新开工产业项目22个,其中总投资额5000万以上的新开工产业项目达13个,预计达产后年产值将达百亿元。
  “过去乐清一年的农转非用地指标仅1000多亩,产业发展处处捉襟见肘。”乐清沿海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而现在,随着围垦建设的深入和土地的放量推出,我们手里有地、心里有底,对项目落地精挑细选,顺势调整产业结构。”
  目前,合成革、泵阀、电气等拟进入沿海产业带的行业正在加快整合重组步伐;正泰太阳能、中光光通信、中德生命科技园等高新产业项目拟落户沿海产业带。此外,华峰尼龙66、青山镍加工、泰昌铁塔制造、苍南台北小镇、瑞安江南物流园区等一批项目前期工作正在积极推进。
  在外温州人,也逐渐回潮至沿海产业带上。近期挂牌的民科基地地块中,有3个地块均由在外温籍企业家创办的企业摘得,是我市第一批落户民科基地的企业。
  “造城”行动,成就现代化“海上温州”
  沿海产业带,不只是一条工业发展的集聚带。
  当土地增量触发产业聚变的同时,更深一层的是,土地的放量,让优化城市空间、拓展产业新城成为可能。
  在刚刚出炉的《“温州沿海产业带建设发展战略”总报告》中,对沿海产业带有明晰的定位:
  “遵循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功能提升与生态环境保护‘三位一体’空间开发理念,建设现代产业新城、统筹和谐示范区、改革创新试验区于一体的科学发展先行区。”
  这是从“建园”到“造城”的战略转型。现在,理念的对接,已成为行动的指南。
  瓯江口新区,“海上温州”建设如火如荼――高高的龙门吊和现代化港区设施,展现新一代温州港的雄姿;连接乐清和洞头大小门岛的大门大桥,正在海中央建起钢栈桥,轰隆隆的桩基打入海底……
  瑞安、乐清,巧妙地串起沿海产业带与现代大都市区――城中有带、带中有城,瑞安、乐清以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内通外畅,搭建招商引资平台,逐步构建陆海联动的现代化交通网。
  平阳、苍南、洞头,欲借四两拨千斤之力,撬动区域腾飞――将打造生态保育区、旅游度假区、宜居生活区等特色区块,丰富沿海产业带内涵,真正实现“提升城市功能与区域竞争力”的主平台目标。
  民科基地作为沿海产业带的先行示范区――过去这里是茫茫大海,如今极目远眺,已“生”出一望无垠的土地。
  永兴南园河道工程、道路工程已开工;永兴北园一期2300亩软基处理工程进展顺利;丁山垦区二标段890亩完成竣工验收。随着土地招拍挂进程的加快,产业集聚区的效益正在步步实现……

        古时精卫填海,从西山衔石子和树枝,越万水千山,飞至东海填之。

  而今围垦造地,却用巧力,借周边淤泥回填海域,就地取材,无需再受开山破石、长途运输之苦。
  这项被称为“污染零排放”的最新填海技术,正在我市沿海产业带各个重点区域中实施。据专家介绍,与传统的抛石施工相比,可减少成本约30%,工期缩短一半以上。1至6月份,全市已完成围垦项目投资3.55亿元。
  生态为先,是蔚蓝色沿海产业带的底蕴所在。从给鱼儿安家、让鸟儿落户,到工业项目入园时层层把关的“绿色门槛”;从碧海生态建设、海洋保护区成立,到土地开发进程中同步完善污水处理、严控污染源……沿海产业带力求把“生态”标签,贴满这项巨大工程的每个方面、每道程序、每条环节。
  变废为宝,借泥填海不挖山
  沿着乐清蒲岐镇华一村向东不出两公里,便能见到一片开阔的滩涂地,这里是正在施工中的乐清湾一期南区围涂工程。不过,与想象中运输车频繁往来、抛石隆隆的景象截然不同,滩涂上只有施工船在安静作业,此处的围垦工程,成了一项不扰民的“安静工程”。
  “安静工程”的不寻常之处在哪里?据乐清湾港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工程首次在超软基基础上采用土工织物充填袋装砂工艺,即变“取他山之石”为“借海底之泥”,利用周边航道整治、开挖所产生的大量疏浚土和泥沙,作为围涂区域的填充土,正好两相抵用,节约大量成本;更重要的是,所有填海施工都在海上进行,避免乐清湾周边山体开采,保护生态环境。待一期南区围涂工程建成后,乐清将因此新增陆域面积5000亩,有望产出千亿元以上的经济总量。
  这样的资源合理利用,始终贯穿于沿海产业带的全面建设中。
  在瓯江口新区浅滩工程中、在民科基地永兴南园的吹填现场上,技术人员反复研究就地取材的可行性,除利用工程区周边的疏浚土之外,还利用城市建筑废土、矿渣等进行科学有序回填。
  不仅如此,科研人员启动环境承载力研究,对瓯江口、乐清湾、大小门岛等重点区域进行水环境承载力,大气、土壤生态系统,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等量化分析,以期实现与环境的良性互动。
  循环经济,环环相扣产效益
  年产660万吨水泥粉磨站的大型建材项目,特地选址在了浙能电厂的旁边,海螺集团此举可谓“别有用心”。“我们就是利用浙能电厂排出的废气煤灰做原材料,成本低廉。同时毗邻而建,又省去了大笔的物流费用。”海螺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这种引自动物间“共生共栖”关系的循环经济理念,已成为沿海产业带产业设置的重要标杆。
  “从产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出发,对入园企业设立资源、环境综合控制标准,并引导关联企业、行业集中布局,实现功能互补的生态化建设。”今年上半年民科基地产业招商中,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集中突出太阳能光伏、LED新光源、光通信、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5大新兴产业,尤其侧重以产业链招商。
  以可实现年产100亿元的中光通信项目为例,其产品可应用于航空、汽车、模具、设备、原材料等各个领域,这意味着一大批下游产业可由此带动而起,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而在瓯江口产业发展规划中,更着重于“内外两循环”,以石化、海洋新兴产业为基础,增强临港工业相互间的关联度,一方面利用海水、电厂热能和煤灰等资源实现港区“内循环”,另一方面通过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及建立废弃处理企业,和周边环境实现“外循环”。
  生态安置,鸟儿鱼儿有新家
  绵延355公里的海岸线上,由南向北画出了多个红圈圈,这些都是为鸟类、鱼类预留的“迁徙安置地”。由市海洋与渔业局资源保护处展示的地图上,记者看到了沿海产业带特意规划设立的鸟鱼“新家”――海洋保护区。
  “滩涂为我所用后,白鹭、天鹅、水鸭等湿地鸟类及黑嘴鸥等珍稀濒危鸟类,就可能面临着失去越冬栖息地的危险,所以必须为它们预留繁衍生息的空间。”市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通过海洋保护规划和海洋污染源控制,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以实现沿海产业带可持续发展。
  现在,“实施生态环境优化工程、重塑生态景观和人居环境”,已被写入《“温州沿海产业带建设发展战略”总报告》中,并及时付诸实施。
  乐清湾西门岛已被列为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其面积30.8平方公里,以全国纬度最北的海岛红树林群落和海洋湿地为主要保护和修复载体,积极开展修复海洋生态系统工作。
  瓯江口浅滩围垦中,特意保留一定比例的河道水面和生态公益林,并将规划建设一处大型生态湿地公园,既保持海洋生物多样性,又为市民提供一处休憩之所。
  同时,合理保护瑞安滨海大面积标准农田,平阳万全平原水网密集区等重要的绿色开敞空间,让沿海产业带成为一条丰富的生态带。(记者 张佳玮)